楼道里的凤仙花这几天开了。每天出门等电梯的时候,顺便去看上几眼,倒也给酷暑中本该无奈的等待增添了许多乐趣。释法照说“凌霄花落凤仙开”,确实,现在凌霄花已经凋落,正是到了凤仙花开的时节。
凤仙花的名字大家都熟悉,而且很多人都知道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指甲花。记得以前指甲油没有普及的时候,女孩们都喜欢用这种花的花瓣来染指甲;这于男孩子们而言则是一件无聊的事,甚至会嘲笑那局部褪色后的难看,所以我对这种花的记忆并不算深刻,算是耳熟却并不能详。直到后来开始建立自己的植物图鉴库,发觉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这类植物了。
凤仙花的分类有些特殊,双子叶植物中设有一个单列的凤仙花科,杏耀注册下辖凤仙花属和水角属,水角属是单种属,而凤仙花属(Impatiens)就包含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凤仙花,中国大约有220种,这几年还不断有新的种被确定。
凤仙花的花形奇特,由1枚旗瓣、4枚翼瓣、1枚唇瓣和两个侧生萼片组成,看起来有些像传说的凤凰。唐代的《群芳谱》描述此花说:其花头、翅、尾、足俱翘然如凤状,故又有金凤之名。故唐代称其为“金凤花”。明朝时,《救荒本草》对凤仙花作了详细的描述:俗名染指甲草,人家园圃多种今处处有之。苗高二尺许;叶似桃叶而窄,边有细锯齿;开红花;结实形类桃样极小;有子似萝卜子,取之易迸散,俗名急性子。注意那时,人们称之为染指甲草而非指甲花的。
实际上,历史上叫作指甲花的另有所属,那就是千屈菜科的散沫花,灌木,高可至3~6米,晋朝的《南方草木状》说它:其树高五六尺,枝条柔弱,叶若嫩榆……散沫花产于印度、中东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,中国并非其原产地。对此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分辨得很清楚:指甲花有黄白二色,夏月开,香似木樨,可染指甲,过于凤仙花。李时珍在这里特别用“过于凤仙花”一语,以强调其区别。
有意思的是,尽管散沫花与凤仙花分属于不同的科,可它们用来染色的有效成分却都是指甲花醌或其甲基醚衍生物,两者都有杀灭指甲中霉菌的作用。看来古代用它们来染指甲,除了美观之外,还兼有保健治疗的功能。指甲花在阿拉伯国家除了染指甲之外,还广泛用于彩绘、文身、染发等,已有数千年历史。不过,现代医学对指甲花醌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,主要是担心其存在潜在的致突变作用。相对而言,凤仙花具有抗过敏等更好的安全性,目前欧盟等国并未限制其用于化妆品行业。
中国古代使用凤仙花染指甲的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代,唐宋时已经颇为盛行。唐郑奎之妻在《秋日》一诗中便如此说:“俗染纤纤红指甲,金盆夜捣凤仙花。”有诗鬼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经写道:“蜡光高悬照纱空,花房夜捣红守宫。”写的是邻家女子对着蜡烛染指甲的场景,画面也是美极了。
不过,也有不喜欢这种风尚甚至是这种植物的,比如明末清初的李渔就说,凤仙,极贱之花,止宜点缀篱落,若云备染指甲之用,则大谬矣……始作俑者,其俗物乎?不喜欢染指甲这种风尚尚可理解,称凤仙为极贱之花不免有失大家风范,毕竟众生平等嘛。
其实,再脱俗的人,面临饥荒也得会解决吃的问题。生命力顽强的凤仙花,在此时倒是可以派上用场。《救荒本草》中说,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一宿做菜油盐调食,这是凉拌凤仙花嫩叶的吃法。清代有一位研究凤仙花分类的高人叫赵学敏,他在《凤仙花谱》中不仅记录了183种不同的凤仙花,还描述了凤仙花的另外两种食用方法:嫩叶浸酒一宿,食之别有风味;嫩芽烫后晒干与豆腐炒食,肥嫩之茎腌渍后,其味如莴苣。有兴趣的美食家们可以试着验证一下。
总体说来,我国目前对于凤仙花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还是比较肤浅的,杏耀代理无论是在生物多样性、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,还是作为观赏植物、药用植物以及在化妆品行业乃至食品行业的利用,都还大有可为。
眼下,
杏耀介绍 ,凤仙花盛正当时,它的生命力顽强,可抗炎热,多浇水也可以开到秋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