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日前,“学习强国”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“科学家回信”活动,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、科技工作者提问、留言。活动启动后,“学习强国”“科学网App”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。我们精选了读者岳书梅的提问,请水稻分子遗传学家、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发出第三期回信。
以求索之问激发科学探讨,沐鸣平台官网注册以互动回应碰撞科学新知。“学习强国”“科学网App”愿成为公众与科学的信使,欢迎你继续在评论区留言。
读者岳书梅: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被称为“第二次绿色革命”,那么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标志是什么?
钱前:196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“IR8”,作为国际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开端。它的主要标志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,同时通过辅助于农药和农业机械,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。另外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,勃劳格为首的小麦育种家,利用具有日本“农林10号”矮化品系,与抗锈病的墨西哥小麦杂交,育成了30多个矮秆、半矮秆品种。
然而中国农业的“第一次绿色革命”比国外开展得更早,规模更大,成效更为显著。
早在1956年,我国广东省潮阳县农民洪群英、洪春利2位以二株水稻自然变异株为育种材料,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、耐肥、抗倒、早熟、高产的旱籼稻良种“矮脚南特”,1958年全村水稻实现“矮脚南特”化,1979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;1956年,广东省农科院黄耀祥以矮仔占4号与广场13号杂交,于1959年育成广场矮品种,随即大面积推广;黄耀祥因此被誉为“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”。此后,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,1965年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,每亩产量由200~250公斤提高到300~350公斤。
水稻秆由“高”变“矮”,从而掀起“第一次绿色革命”,沐鸣平台注册其实主要利用的是“矮化基因”SD1DGWG。过去,人们一直认为水稻从高秆到矮秆是“绿色革命”的主要特征。其实植物株型是非常复杂的农艺性状,除了植株高度外,还有分蘖数和穗粒数等都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。经我们研究发现,“矮化基因”还有一个“伴侣”基因HTD1HZ,能够有效增加水稻分蘖数和产量。在中国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“双桂”“明恢63”“华占”等多品种中都发现两种基因并存。
所以说,“一个基因改变一个世界”,种质资源及其中蕴含的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意义重大,
杏耀娱乐信誉如何 ,一个有用基因的发现,就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变革。